AI 與語言學習:NTE AI 英語增能計畫心得

14 min read

# sharing

繼上次 AI 使用進展,當時許下「不限於 Cursor,期許自己能有效運用 AI 刺激想法、學習新領域,而非僅是指示。」的期待,如今過了 5 個月,第一個嘗試的面向是已經在 近兩年回顧 中一直被推遲、沒有進展的 - 英文口說。

於是我報名了創勝文教的英語增能計畫課程,並開始運用 AI 在語言學習的練習。

現行 AI 語言學習的限制

截至 2025 年 4 月,語言學習可說是 AI 服務的紅海戰場。但試了眾多服務,都不滿足我在「刺激想法」上的期待,亦即:「我知道為什麼要問 AI 此問題、為什麼要給我此建議,且我能夠有更多想法,繼續追問更多問題細節。」

例如,Speak 將需要詢問 AI 的問題內建,直接提供情境練習對話,在對話過程中,直接提供口音上、語法、搭配詞等修正,也有遊戲化養成英文練習的習慣。以英文口說練習來說,是相當完整的解決方案。

但所有回饋,我無法得知:為什麼我會出現這類語言錯誤?這些錯誤具體來說是什麼錯誤、有模式嗎?我也無法在既有介面上繼續相關細節的討論。以上問題也許很奇怪,因為既然已經得到語言回饋,全學起來就是了,為什麼還要知道這些回饋背後的原因?

知道回饋背後的原因,讓我能夠更針對去練習並辨識錯誤是否已經修正,提高學習品質,這是我不希望外包給 AI 的「察覺問題」的能力。

AI 英語增能課程簡介

但試了眾多服務後的我,也沒試出更好的作法,於是決定直接求助專業,報名創勝文教的 AI 英語增能計畫。這是我在創勝文教的第二堂課,幾乎同期間在上他們的 對話式口說課程1

當時基於第一堂課的好感而報名,此課程宗旨是 AI 怎麼運用在英語聽說讀寫的「學習」中。課程架構裡,前半是寫作的宏觀與微觀視角、後半是更廣泛以聽說讀為主的語言習得運用。過程穿插 1-2 堂語言習得理論的介紹,輔助瞭解課程所學背後理論。

工具以 7 成 ChatGPT、3 成 Claude 為輔,與極少量的資源分享有運用到 elevenlabs.io, MacWhisper … 等工具,並以文字訊息、語音交叉使用學習。

課程大多數時候進行方式是:在每一堂課以一個個 prompt 作為案例學習,補充 prompt 的使用背景、背後的語言習得理論、應該注意到的語言差異、追問對話的方式,與語言學中的專有名詞。

過程中可以依據個人需求,在不同 prompt 之間連接,所以課程重點不在「下什麼 prompt」,而是 prompt 背後的語言習得邏輯。這讓我瞭解該怎麼注意語言學習中的細節,並選擇哪些細節不要外包給 AI。

一個 AI 學習的案例

舉個課後發現的例子。其中一個我印象深刻的覺察是:「理解(comprehension),不代表是語言上的理解。」2

在理解一段文本時,有分別是:由上而下的、基於背景知識的瞭解;以及由下而上的、基於語言的瞭解。例如,在比較熟悉的主題中,可以閱讀比較難的英文文本,是因為即便有一些單字、搭配詞不完全在語言上瞭解含意,也可以透過背景知識去推測。

這讓我意識到,其實我自認熟悉的聽力與閱讀其實比我想像中的還要不足,所以我選擇了從課程裡學到的另一個語言習得任務來補足 - Shadowing Repetition Task 來練習。過去我以為 Shadowing 3 是專門練習發音,但經過近期的練習,發現此技巧可以讓我發現我過去注意不到的語言細節。

我會與 ChatGPT 進行下列口說練習:

I'd like to practice English speaking with a shadowing sentence repetition task. Can you give me a short sentence about xxx ?

此時 AI 就會依據我期待的主題,提供我一段句子,並等我複述完,若我複述的與它的不同,他會修正我。過程中神奇的是,哪怕是 5-7 個字的短句唸過,我時常聽不到課程中提到的屈折語素 (Inflectional Morphemes),例如,a, the, -ed … etc。比起主詞、動詞等,我真的聽完就沒有印象、時常複述不出來。

發現這件事後,我開始在與 AI 的其他對話中更留意這些語素,甚至開了一個 project 在 customized prompt 中,請 AI 幫我特別挑出此類錯誤。透過 1-2 天密集的刻意練習,現在能更容易的注意到,並順利的完成上述練習。

而一但能注意到、在不是與 AI 練習的情境,也會改變自己注意其他英文語料的方式,吸收速度又快上許多。

課程優點

完課後,非常震撼於 AI 所帶來的學習體驗。能更有效率又不犧牲想學的部分,何其有幸能活在這個時代。課中還有其他我很喜歡的優點:

  • 不需要增加更多的 AI 服務訂閱費用:時至今日除了原本就有訂閱的 Cursor 外,只有升級 ChatGPT 至 plus。

  • 不需要背 prompt:除了一開始因為 AI 還沒辦法 100% 照預期的方式對話,會複製 prompt 外。熟悉後,基本上可以自如的從語言學習的邏輯去跟 AI 自然對話。而不背 prompt 最大的好處是,不用翻找筆記以跟 AI 對話。只要起床、開手機 ChatGPT 就可以開始對話練習。

  • 可以遷移到其他語言使用:除了英文外,我同步在中文母語寫作跟熟悉度更低的日文都有在嘗試相關的技巧,例如,在寫作中在完稿第一版後,透過 AI 生成不同風格重寫,交叉比對、感受,學習我的用字有沒有可能更精進。

  • 不同以往的學習沉浸感:我現在多從重述或角色扮演遊戲,開始對話、挑戰,接著遇到不熟悉的單字,就自然地依照語言習得的邏輯詢問,過程中不需要切換不同的 app 且少了大量一對一的背誦,而是任務化:「今天要玩什麼英文任務?」

  • 這套系統可以用在其他課程:同最前面提到的,同期間還有上對話式英文口說課程,就直接使用同一套 AI 方法來練習口說課程中的任務。

課程限制

但 AI 也不是萬能的,我認為英文得以有比較好的學習體驗,有一些個人的英文狀態,讓我在跟 AI 互動時是有幫助的:

  • 沒有考試需求,所以跟 AI 聊天都基於我會遇到的商業跟旅遊情境。

  • 閱讀英文應用文是流暢的,在全英文的互動中是能容易地看懂 AI 回饋。

  • YouTube、影集如果背景知識足夠是可以不開字幕的,在與 AI 語音對話中可以一來一往。

  • 口說有很多改善空間,但聽聊天是聽得懂的,透過一些請 AI 調整難度的作法,讓我可以更有勇氣的繼續對話。

可以有個參照的是日文,我運用了類似的課程概念在日文學習中,雖然仍有進展,但學習體驗沒有英文好。而我的日文狀態是:

  • 能讀 50 音,但無法閱讀日文文章,可以局部的看懂一些常見的句型跟單字(即便沒有漢字),這讓我會卡在仰賴 AI 翻譯跟文法教學。

  • 口說只會最基本的旅遊日文、日劇、動畫不開中文字幕是看不懂的,這讓我基本上還無法跟 AI 進行對話。

除此之外,像我平常跟陌生人聊天也是偏話少的類型,雖然可以讓 AI 模擬比較困難而且急迫的對話,但沒辦法重現真的跟真人聊天時的緊張感。

小結

如今我的認知天花板就是 AI 使用的天花板,現在早上起來就先跟 AI 暢聊一段,但真的好累 🫠。怎麼調配自己的學習步調、延續專注跟認知資源變成新的挑戰。這不只在語言學習,尤其在另一個嘗試 - 主題研究,更有深刻的體悟。

也有幾個切點,是社群上有討論,在這段期間也有共鳴的:

  • AI 不做決定:呼應 Manny 討論到 AI 時,提到的 品味品格 兩個議題。在語言習得中,AI 深刻體現了他沒有喜好、沒有疆界。我需要語言的後設知識讓我更知道自己的邊界,要進一步詢問什麼問題,並且比過往學習語言,現在需要更瞭解什麼細節是自己想要的?什麼是好?為什麼?

  • 目前缺乏更好的水平互動工具:延伸自前一點,也呼應 Alan Chan 在 Vertical AI 的反思。特別有感的是在整理「大量 AI 結果與自己的產出上」,我認為還沒有足夠突破的解決方案,能容易的區隔與比較不同產出,藉此選擇更理想的細節。

以上感謝大家的閱讀 🙏 如果也有對於運用 AI 學習感到煩惱,或者猶豫要不要參加創勝文教的 AI 英語增能計畫,希望這篇心得可以提供一些方向(p.s. 我也很喜歡對話式口說課程)。

文章中有任何需要修訂或喜歡的地方,都歡迎可以留言、或在 twitter 上 PM 告訴我。

Footnotes

  1. 對話式英文口說是由創勝文教的 Noah 老師所開設的另一堂課程,以建立聊天架構的角度來教學英文中的 small talk,對於以前在線上家教課都會超尷尬的我來說很有幫助。

  2. 來自課程中提到的 Language Input Hypothesis 的觀點。

  3. 初次對 Shadowing 的瞭解來自於 TED 史嘉琳老師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