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7 08:40

夥伴 1 的伴不是糸字旁,不要傲慢地背負,我們是自私地向相同目的,而恰巧同行。

Footnotes

  1. 即興課概念 - 讓夥伴發光

2025-03-25 11:04

在感情戲裡,乞求是詭異的 1 、祈求是淒美的 2 。不相信還有希望、不可為而為之,才心碎。

Footnotes

  1. 《BanG Dream! Ave Mujica》 初華對祥子在 ep.10 的反應。

  2. 像《我們倆的田村同學》相田下課在書桌前的真情流露,以及同人 《Rumour》 中在玄關 Stay 的戲碼。

2025-03-24 14:52

在創傷裡 1 ,Call Me By My Name 2 是最溫柔的話語。

Footnotes

  1. 《The Body Keeps the Score》 :「『你認為這個病人是思覺失調症還是情感思覺失調症?』他停了一會兒,摸摸下巴,看得出來陷入沈思。『我想我會稱呼他麥克.麥金泰爾。』他這樣回答。」的有感而發。

  2. 致敬電影《Call Me By Your Name》

2025-03-12 07:45

最近從阿維一家的生活方式 1 與美羽「秘則為花」 2 的德行, 感受到種牙癢的美,可及卻又自己不行的美。

Footnotes

  1. 來自公視的節目 - 誰來晚餐: 賺錢和理想人生?一家三口存款五萬,客廳有榻榻米和日式地爐【誰來晚餐16-2】Guess Who: Aside From Money, I’ve Got Everything (eng sub)

  2. 來自 《ミワさんなりすます》八海崇對美羽特質的描述

2025-02-22 01:31

「不要過度關注你不能控制的事」- Manny 1

並不是放棄,而是拆解出能控制什麼。

Footnotes

  1. 來自 Manny YH Li - 2024 年看過關於投資的圖當中最喜歡的其中一張,來自 Vishal... | Facebook

2025-02-22 01:19

我想相信有不可知在看著。

「時刻有人看著你呦,神明就在我們身邊。」 1 並不是懲罰性質的。

「一件事沒人知道他還會去做嗎?」也不是獎勵性質的。

Footnotes

  1. 來自排球少年稻荷崎戰北信介的回憶。

2025-02-12 07:49

列出原則的 Heuristic 1 ,使之可被執行 2

Footnotes

  1. 來自 電扶梯走左邊 with Jacky (Left Side Escalator #141 胡程維 訪談中提到訪談者提及自己的特質 autoletic 時,有說到他會透過「一件事如果沒人知道他還會去做嗎」來檢視。

  2. 互動設計中 Heuristic Evaluation,也是由有經驗者評估是否符合原則,類比來說,原則是否實現的提問是仰賴經驗的。

Linked by →
2025-02-12 07:31

創造信任並不是透過篤定、不犯錯 1 ,信任的戰術因人而易 2 ,信任的戰略是非暴力 3 且持續一致地為彼此利益 4 著想。

Footnotes

  1. 在近期的 takeaway 意識到對於信任的理解流於表面,僅注意到令人信任的形象。

  2. 實際去詢問每個人能感到信任的行為是不一樣的。

  3. 要縮小喬哈里窗已知與未知的區域,需要有心理安全感的環境基礎。

  4. 信任三要素模型中善意、誠信跟能力都會影響信任,而要素所需的多寡也與不同情境有關。

2025-02-10 19:31

我的在意指標 1 反應在多快能毫不猶豫的說出我不知道 2

Footnotes

  1. Life Coach 諮詢中瞭解到情緒是需求的指標,但並非所有需求都如此強烈到能有顯著情緒。

  2. Lenny 的 The social radar: Y Combinator’s secret weapon | Jessica Livingston Podcast 中提到真誠的人總是可以坦承地說:「我不知道。」但回到自身,越在意的事情就越難清晰的意識到自己不知道,類似於 2024 回顧 中提到的困境,因為越在意的事情,就投注越多的注意力。

2025-02-09 16:49

造成傷害的不是直接 1 ,而是技巧拙劣 2 或心懷不軌 3

Footnotes

  1. <極度不妥!> 中以昭和簡單暴力的溝通對比於令和的婉轉正確,但劇中用二分法思考就已經陷入誤區。

  2. <徹底坦率> 所述的個人關懷 + 直接挑戰,即在有心理安全感的條件下實話實說,缺一不可。

  3. 就結果如 錫蘭的新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 呈現,兩者可能不容易區分,但我猜想差異在於是否有「承認並嘗試改進技巧」的行為。

Linked by →
2025-01-24 23:41

「下次是下次,現在是現在。」 -- Perfect Days

每一支箭都是如此、每一個階段也是如此,一期一會 1

Footnotes

  1. 一期一會是茶道用語,指得是每一次的相會皆無法重來。

2024-12-14 15:29

我想了很久為什麼走不出奧術:我喜歡角色定位與感情中難以被標籤 1 ,因為人與人本就是獨一無二的 2

Footnotes

  1. CaitVi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無論任何時候他們總是在交換,誰都不特別佔據主動,從同人的變化度也能看出,也難以去標籤他們任何一方。

  2. 就如同 JayVik "Only you can show me this" 我想不到任何詞彙可以一言蔽之的代表這樣的關係。

2024-11-20 10:00

最大化共同利益,能因為別人的協助而提高個人利益;最大化個人利益,則選擇單打獨鬥來提高利益。

2024-11-20 09:58

溝通檢查清單

  • 定義溝通目的,對齊溝通內容。
  • 定義受眾,並連潛在閱讀者一併考慮。12
  • 定義對方視角,選擇對方在乎且能理解的用字與表現方式。
  • 預想對方需要的資訊,並事先準備好。3
  • 框架對話中希望引導的氛圍跟理解路線。4
  • 檢查所有抽象用字、代名詞,轉為變成具體名詞。
  • 檢查並刪除冗字,並適度的引入列點跟標題。5
  • 最後,無論對方有沒有相同標準,都不影響前述應做的準備。
  • 最後的最後,如果還是動搖,就透過對話來瞭解對方,建立新的假設。6

Footnotes

  1. 想起老闆曾分享過的課堂經驗,一份文件可能從大老闆、跨部門到基層都會閱讀,一份好的文件是過程中的所有人都可以迅速找到自己要讀的且適切的內容。

  2. 同時想到近期一篇貼文 王景弘 - 工作這麼多年,對我來說,我有一個核心的關鍵問題 | Facebook 討論的,隨著系統複雜度提高,更多時候不是文件完不完備,而是 index 足不足夠讓人找到所需資訊。

  3. 第一次知道這件事的重要性,來自 repo ryanhanwu/How-To-Ask-Questions-The-Smart-Way Lidemy 第一堂課的素材,直到現在不是工程師、跟 AI 對話時都很受用。

  4. 來自Wes Kao The unspoken skill of finesse 與工作經驗,如果在開頭引導錯誤預期跟不必要的氛圍,即便再清楚都很容易造成誤會。

  5. 兩點來自 Axios Smart Brevity: The Power of Saying More with Less ,尤其日常訊息溝通特別實用。

  6. 僅是個人經驗,通常情緒會來自於猜測,最好的方式就是打一通電話/ 一次 1 on 1 瞭解顧慮。

Linked by →
2024-11-14 03:00

如果無法專注在靶子上,那就專心感激擁有的一切吧。

2024-11-08 10:54

好的模型並不是對現實的鉅細靡遺,而是恰到好處 1 的詮釋出目標或瓶頸。

Footnotes

  1. 射箭也很重視恰到好處,並非鐵樹開花的施力,而是沒有浪費的在精準的點子上用力。

2024-11-03 16:01

2024 App #Setup

喜歡的產品服務太多,記錄下跟生產力比較有關而且使用頻率高的服務。

  • 思考工具:Heptabase
  • 資訊來源管理:Readwise Reader
  • 標註工具:CleanShot X
  • podcast 記錄:snipd
  • 快速啟動工具:Raycast
  • 靈感管理:Eagle
  • 瀏覽器:Arc
  • 團隊專案管理:Linear
  • 信件管理:Spark
  • 密碼管理:1password
  • 檔案管理:Dropbox
  • 記帳:Moze
2024-11-03 15:58

2024 Desk #Setup

大部分時間都黏在工作桌前,熱衷於打造一個可以一直黏著也不會不舒服的工作桌(但還是盡量多起來走走)。

  • 光源:BenQ Halo ScreenBar 螢幕燈
  • 螢幕:AOC 27’ 螢幕 + Ergotron 螢幕支架
  • 主機:Macbook Pro 14' + 自組主機(遊戲用)
  • 閱讀:iPad Air 副螢幕兼 pdf 閱讀用 + Kobo H2O 電子書閱讀器
  • 輸出:AirPod Pro 耳機 + HomePod Mini
  • 輸入:Shure MV7 麥克風
  • 操控:HHKB Hybrid Type-S 鍵盤 + Logitech M590 滑鼠
  • 小物:Casio PQ-10 電子鐘 + 飛騨一位一刀彫 - 三猿
  • 筆記:無印良品文庫本 + Pilot HI-TECPOINT v5 原子筆
  • 座位:無名小桌 + Herman Miller Aeron
2024-11-01 17:30

過去我以為是先揉合複數觀點,再進行篩選傳達;實際上思考傳達,就是融入觀點的過程。

Linked by →
2024-10-22 16:48

想像自己沒有雙手一樣射箭前 1 ,先想像自己只有左手射箭,而非想像沒有右手射箭。

Footnotes

  1. 原話來自於浪人劍客中,宮本武藏提到:「請隨意揮劍吧,請想像成自己沒有手臂般揮劍。」

2024-10-21 13:39

別人的誤會可以鼓勵解開,避免無意識的標籤強化矛盾,常見於:為了想做個好人 1 ,而成為一種壞人。

Footnotes

  1. 理解對方的觀點,並不需要認同或改變自己的觀點。

2024-10-20 16:32

以生涯財務層級來看:如何「透過 ETF 減少證券選擇問題,資產配置減少時機進出選擇問題。」 1 是戰略;增加每次投入是戰術 2

Footnotes

  1. 引用的原話來自綠角 - ETF 關鍵報告課程

  2. 在思考戰略與戰術時原先覺得是範疇不同,但看到 羅輯思維 有不一樣的視角:戰略追求的是均衡到一下一個均衡,戰術追求的是當次的勝利。概念類似於 無限遊戲與有限遊戲

2024-10-20 15:45

更精確的說 1 :戰略上需要紀律地勤奮 2 ,戰術上需要敏捷地勤奮。

Footnotes

  1. 原話來自小米雷軍所說:「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2. 如果只是戰略上勤奮,那可能會變成眼高手低。

Linked by →
2024-10-12 19:59

手寫是建立感受最直接的方式,小至每天的 todo 1 、大至營收 2

Footnotes

  1. 要說不手寫的案例也多,但我很膚淺,看到 [Lenny](Part 2: Time management techniques that actually work]( https://www.lennysnewsletter.com/p/part-2-time-management-techniques ) , James Scholz 都是這樣做的就覺得特別帥氣。

  2. 師父 這本書裡甚至強調了千萬不要一開始就自動化。

2024-10-12 19:43

tags Memos 中是透過 API 先篩選,如果目前資料源是靜態生成階段拉取,可能頁面數會跟著 tag 數量增長,且會要將其他篩選邏輯一併在生成階段處理完畢。以現在資料量少的狀況來說應該還不需要,就先在前端上實做篩選了。

想起以前在 blog 上也有做過類似的嘗試(畸零地),但多了 Memos 的介面,讓發短文不用開一個個 .md 檔案容易許多,另外也新增了 remark plugin 支援更多種 Makrdown 樣式。目前使用幾天下來還滿喜歡現在的產出形式:易用、不會因為社群緊張也能更專注在想法,想分享的也可以再轉貼。

下一步會著重在 Manny Li 在 2023 年回顧 提到共鳴深度這件事,深有所感這可能是「自己願意一看再看的作品」的特徵之一,希望可以先從固定寫作開始,慢慢覺察到自己的共鳴點。

2024-10-12 19:43

原先是想透過 Flomo 來實做,以前使用過一小段時間,以擷取想法來說輸入流暢、支援不同平台介面、也能很容易連結到其他想法。

但發佈想法的頻率比較低,為此新增訂閱覺得不太划算,於是找了替代的 開源服務 Memos 來作為輸入介面,同樣支援 Comment, Reference 等連結關係,並部屬在自己的 local 上,透過 ngrok 釋出。

Memos 有開放 API,可以在網站部屬時取得資料,並靜態生成此頁面,也有支援 Webhooks,當在 local 端發佈更新時就可以 trigger Vercel 進行部屬同時更新至最新資料。

目前先實做完雙向連結與 webhook 的串接,另外 Memos 也有支援 tags,之後再來研究怎麼實做 tags 功能在此頁面上。

2024-10-12 19:42

Hi !

你現在看到的區塊是在實驗中的寫作方式,這篇實際是從 2024/02 開始,但因為多次調整導致時間移至 10/13。

這是參考自 Pin 起來!部落格提到的一位創作者 Linus Lee 所創造的 Stream 頁面 ,並試圖減少自己在寫作以下阻力:

  • 避開公眾討論空間,能更專注在創作,不會有社群壓力。
  • 有類似社群媒體的發文介面,降低內容長度跟內容發佈的門檻。
  • 有短文互相引用來延續原本的想法,促進自我對話。

內容可能隨時會有修改、移除,直到嘗試出比較適合創作的方式。

Linked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