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上)
今年規劃了人生最長的一次旅行,到歐洲走朝聖之路並獨旅七個國家近兩個月。而兩個月的激情在回到家鄉後的一個月中,又逐漸溶進繁瑣焦急的日常中。
我一直在思考要怎麼消化這段時間帶給我的衝擊。想趁著裸辭後的長休即將告一段落,來記錄下這逐漸消融的心境。
這篇文章不會有旅行的細節,關於朝聖、繞境、獨旅已經有非常多旅遊文章在介紹怎麼進行,所以本文只有心境的記錄,不過歡迎都可以在推特 DM 或來信詢問相關細節。
文章會分上下兩篇,時間從決定前往朝聖之路 ~ 朝聖之路完成為上篇,從朝聖之路完開始獨旅到回國後一個月為下篇。
AI 與寫作:我的研究與寫作流程
第二個繼 AI 與語言學習 後,另一個有使用 AI 的領域是研究與寫作,雖然初衷是想要記錄自己使用 AI 的流程,但更多是想要一併記錄自己的寫作流程。
好奇怎麼演變為興趣?
無論是從他人的描述或從自己的行為習慣中得知,我自述是一個好奇的人,但不是所有好奇都讓我感到開心,生命中的好奇充斥著不同形式。
有一些是我認為我會好奇、也確實好奇了一下,但實際探索完卻興致缺缺,形成焦慮。例如,明明 AI 日新月異,也想知道 AI 最新的趨勢,但追了幾天 AI 進展,就慢慢地落下。
有一些是我確實好奇,也好奇並探索了一段時間,但卻沒有發展成一種具有觀點的結果,最終落成空虛。例如,出國玩到處走馬看花,什麼都很新奇記錄個不停,但卻不知道自己在乎什麼。
有一些好奇能帶給我最大滿足,在接觸時充滿驚奇,隨著探索能融入經驗與觀點,再進一步發展出更多好奇與探索欲望。例如,近期有主題性的寫作企劃、深入瞭解一個產品或人機互動專案。
在好奇的多樣性中,讓我很好奇,好奇是什麼?我很確定最後一種好奇帶給我最大的滿足,那最後一種好奇是什麼?如何形成最後一種好奇?我可以怎麼樣擁有更多這樣的機會?
所以我想探索好奇是什麼、並試試看應該怎麼發展我喜歡的好奇。
怎麼支持所愛的人?
生活中很常遇到一種情況,是自己的摯愛、好友、家人甚至於職場同事遇到低潮時,希望能獲得情緒支持與能量。
過去我只能透過觀察朋友對待自己的經驗,借鑑對我有效的作法,但對我自己有效並不代表這是對其他人也適用的作法。
這讓我開始想探索,除了現在已經知道的作法外,還可以做到什麼?可以怎麼做得更有效?於是有了本次契機,想進一步探索這個議題:「可以怎麼更好的支持所愛的人。」
如何打造下一個情緒?
這是探索情緒與感受的第三篇,第一篇討論切身之痛的焦慮、並延伸焦慮的議題,在第二篇探索從心理安全感的環境,看焦慮這件事。從前兩篇的視角中,初探了情緒跟認知的相互複雜
而在一生綿延的情緒流中,我開始好奇更底層的情緒運作邏輯,關於這條情緒河流是怎麼運作?我們終其一身的經驗源自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