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支持所愛的人?
這是關於情緒的最後一篇文章,前面三篇討論了:
以上都在探索怎麼穩定甚至進一步建構「自己」的情緒,但生活中很常遇到的情況是:自己的摯愛、好友、家人遇到類似狀況時,希望能得到力量、情緒支持。而作為陪伴者的自己,可以做到什麼?尤其生命裡,看到那些能知道對方需要什麼,並給予對應支持的人都令我非常嚮往。
曾經我問過善於人際交流的朋友 J:「我覺得我很不會安慰別人、甚至讀不出弦外之音,這會不會讓人覺得我很令人討厭?」J 說道:「善於善待別人的人,與看得出來努力想要善待別人的人都不會被討厭,只是後者比較辛苦而已。」
即便如此,依舊期待自己能做得更好,於是想進一步探索這個議題:「怎麼更好地支持所愛的人。」
如何打造下一個情緒?
這是探索情緒與感受的第三篇,第一篇討論切身之痛的焦慮、並延伸焦慮的議題,在第二篇探索從心理安全感的環境,看焦慮這件事。從前兩篇的視角中,初探了情緒跟認知的相互複雜
而在一生綿延的情緒流中,我開始好奇更底層的情緒運作邏輯,關於這條情緒河流是怎麼運作?我們終其一身的經驗源自哪裡?
怎麼創造安全感?
討論焦慮時,多數時候都是焦慮的經驗者能做什麼?發生什麼事?但明明在不是遠古時期的現代,持續創造出焦慮的源頭 …… 無論是外在、或是文化養成下加諸給自己的「環境」有沒有什麼特徵?
有沒有可能,我們打造一個充滿的安全感的環境,而這個環境的機制又是什麼?
這篇文章希望接著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焦慮 - 安全感。
為什麼我們無法抽身於焦慮?
有一段時間我還保持積極反覆思考、想要改進、想要變好,但事實上每天沒日沒夜的自我否定、質疑,陷入負面循環,在每個行為中掏空自己並身心枯竭。
近年常用「內耗」來描述這種心理狀態,但跟焦慮不同,「內耗」並非學術上被明確定義的名詞。
深入探索內耗,也許最接近的是由焦慮所引發反芻(Rumination),反芻會強化自我否定的過程。可以說:內耗或許是慢性焦慮下形成的惡性循環結果。
這讓我開始好奇:若內耗並不只是焦慮,過程中的反芻是什麼?與焦慮有何不同?焦慮到反芻的機制是什麼?為什麼反芻比焦慮還令人枯竭且難以抽身?如果還未身陷其中可以怎麼避免,又已經身陷其中可以怎麼跳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