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上)
17 min read
今年規劃了人生最長的一次旅行,到歐洲走朝聖之路並獨旅七個國家近兩個月。而兩個月的激情在回到家鄉後的一個月中,又逐漸溶進繁瑣焦急的日常中。
我一直在思考要怎麼消化這段時間帶給我的衝擊。想趁著裸辭後的長休即將告一段落,來記錄下這逐漸消融的心境。
這篇文章不會有旅行的細節,關於朝聖、繞境、獨旅已經有非常多旅遊文章在介紹怎麼進行,所以本文只有心境的記錄,不過歡迎都可以在推特 DM 或來信詢問相關細節。
文章會分上下兩篇,時間從決定前往朝聖之路 ~ 朝聖之路完成為上篇,從朝聖之路完開始獨旅到回國後一個月為下篇。
Mind the Gap
今年離開了近四年的團隊與同期間的租屋處,於我像離開人生的黃金梅莉,而最一開始沒有想過要 Gap,但最終很幸運自己能擁有 Gap 這種奢侈。
曾經我對一段空白時間的想像有像 Huli《閉關修煉,一年後見》的期許、鱸魚的《去他的機器學習,我只想去看秋天》中的瀟灑、有Alan Chan 《寫在休學之後》系列文的徜徉。可現實的自己哪個都不是。
英文的 Gap 用字好極了,間隙之間,可以有各種或許在其中、但也可能化為虛無。從一開始正式離職,轉眼間對離職燒錢的害怕就被拋諸腦後,因為有更可怕的低語緊接在後:「只能去做了吧,我已經沒有藉口。」如果連在一段空白時間都沒有做到一直想做的,念想就會成為遺憾。
可要做什麼呢?像是,在社群上認識新朋友、參加即興表演、瘋狂寫作等等。而某日,在依舊「休息時間還能做什麼才不會留下遺憾」與「算了直接找工作」糾結中的我,室友 E 終於看不下去,說出了這句話:
欸,你不是一直想去走朝聖之路嗎?
一週後我訂了來回機票。
衝動
朝聖之路是指以某個宗教據點為終點的徒步路徑,最有名的當屬以西班牙 Santiago de Compostela 與日本熊野大社為終點的各樣路線,這些路線皆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的世界遺產。而會知道朝聖之路是因為前年去熊野走了小小一段,當時體驗到很強烈的靈性感受,留下深刻印象。所以這次想挑戰從法國南方、翻越庇里牛斯山到西班牙 Santiago de Compostela 共 800 公里的法國之路(雖然最後並不是走這一條)。
由腦衝揭開這趟旅行的序幕,但仔細想想:小小徒步 30 分鐘與 30 天,都是 30 但單位截然不同。
對既不健行、也不跑步、更不擅旅行(只去日本)的我來說,這代表一個月中會充斥著多蟲的山、濕黏又只有一個人的無聊、以及扒手多到難以自保的城市。而且不擅長就罷了,其實也不太喜歡長程旅行,以前在歐洲短暫旅行過一次:搭機時坐骨神經的隱隱作痛、每天排隊踩點又累又不懂、最喜歡的是躺在公園草地上,回想年初曾有一段推文:
這完全就是我對旅行的印象,我最喜歡的旅行方式就是換個地方過自己一樣的生活:對我來說旅行是一場逃離,而非某種探尋。
即便如此,腦衝為的就是避免這種仔細想想,現實是:機票訂了、日期漸近,開始會作搭上飛機什麼都忘記帶、或在朝聖路上風雪交加飢寒交迫的惡夢(有夠荒謬,我是夏天的行程),就算每天抓著室友 E 哀嚎說會不會客死他鄉,也還是得去這趟旅行。
為避免到時真的在庇里牛斯山上發生意外,我參加了大甲媽祖繞境,先測試長程健行以及準備裝備。原以為可以在日本背電腦大逛一整天的自己,完全低估了負重帶來的影響。8kg 才走第一天 25km 膝蓋就痛到無法打直。這修正了我對長程健行的期待,於是 30 多天 800 公里的法國之路修改成 13 天 280 公里的葡萄牙海岸之路。
同時間我還做了現在想來非常好笑的想像訓練:「如果是 Ave Mujica 的團員的話從前往機場到一路旅行的途中會做什麼事。」1演練了各種小劇場 XD 總而言之,在旅行前夕,用盡幽默的、實際的、脆弱的渾身解數,將衝動的選擇變成可接受的選擇。
恐懼
對旅行的恐懼在我到桃園機場的送機大廳迎來高點。進檢查區域入口前一直跟室友 E 揮手,直到轉角看不到門外的送機大廳,我真的再也沒有辦法回頭了。
看似充滿張力的情緒開場,幾個小時後,在飛機上恐懼已經少了一半。契機是發現跟 10 年前還沒有串流時代只能看機上電影院時相比,追劇讓長程飛機不再痛苦,iPad 不愧是育兒神器。原來從年少時期開始孕育的恐怖怪獸,只是我的想像。可想像中的怪獸也不是遊戲裡的 Boss,打完就迎來結局。
先到英國親戚家做了補給,接著飛往葡萄牙波多旅遊個一兩天,隨著朝聖之路的倒數前又迎來第二波恐懼、接著又有第三、四、數之不盡用之不竭,每一次從熟悉轉為陌生,都會帶給我恐懼。
有時恐懼背後真的什麼都沒有:剛從波多離開要徒步行走時,走沒多久就有陌生的朝聖者向我用英文對話。是一個健談的美國阿姨,我害怕自己的蹩腳英文對方完全聽不懂,在幾個小時後卻發現其實可以自如的應對。
也有害怕背後確實就是逐漸成真:第二天腳底板開始劇烈刺痛,我在 Viana do Castelo 用掉了我的預備天數,多休息了一天卻不見好轉。我開始擔心後續的行程都無法完全徒步,而事實上也是如此,我一路走走停停三天才回復能正常行走 20km 的狀態。
一路隨著旅行的時數漸增,感受愈發敏銳。害怕的契機、轉化、蔓延、消弭變得清晰。從一座森林的入口我感受到的隱約躁動,到實際意識到前後方圓一公里沒有別人、斷網環境裡的恐懼,緊隨而來的敏感專注,與時不時出現引路的黃色箭頭所帶來的安心與快意。
恐懼也從「幹!有怪!」變成「走!那裡有怪!」每天都像綠谷一樣,一邊顫抖一邊奔跑 2。在旅途中嗅出一點點害怕的味道,更要往裡面踩。
空想的「害怕就太可惜了」成為現實3。
用全部的你去思考
澎發的思緒跟感受,在朝聖之路上又帶給我什麼?
我自認是喜歡移動通勤的人,今年年初搬家到距市中心更遠的地方,中間會需要多騎車經過一段山路,卻反而更精神奕奕。在《Why We Remember》中提到海馬迴透過儲存事件邊界來作為索引,亦即我們透過每次場景的轉變作為記憶的儲存點。也許正因如此一段轉換場景的過場,讓人得以沉澱整天的心情。
但走路又不一樣了,5 分鐘的車程,需要徒步走上整整 1 小時,這已經不是過場,就是一段劇情。甚至讓我聯想到小時候玩神奇寶貝,最煩的就是還沒拿到秘傳招式飛翔的時候,都要花大把時間走路或飆腳踏車去別的小鎮,那是遊戲裡最無聊的片刻。更遑論在現實中走路的奢侈,最好我能在這條路上找到某種人生答案,不然一點都不划算。
帶著這樣的心情走上朝聖之路,就結果論並不是這麼一回事。《The Old Ways: A Journey On Foot》裡引用薛佛的一段:「『對他者的認識永無止境,待知之物隨所知之物一同與日增長。』我泫然欲泣,卻不知道自己為何沒能流出淚來。」好不容易可以有大把時間去想、去體驗,但還是很徬徨思緒不停流轉。光是連分享為什麼來走朝聖之路,都覺得沒法說得那麼清楚。旅途中遲遲無法縮短迷惘跟安定的距離。
在《Walking: One Step at a Time》中很精準的描述了這距離感,哲學家美諾對蘇格拉底提出了美諾難題:「當你連要找什麼都不知道的時候,你要如何找起?」走路過程中與陌生人邂逅的連結、只有一只行囊的自由、長途步行後一杯橙汁的快樂、地景在步行中漸變萬千、漫漫長路的平靜。這美好的一切,到底哪一項能跟我說接下來應該追尋什麼、做什麼工作、人生要走向何處?
即便我沒有答案,但很喜歡同一本書中作者提出的「用全部的你去思考。」我認為,行走本身是一場答非所問,即便旅行結束後的現在依然不知道「人生意義」,但我知道「這一切對我意義非凡」。行走是對未來詰問的降維打擊,因為每一步都在到達。
以上我甚至傳達不出 10% 當時的心境感受,最終,只好以旅途上,曾與其他朝聖者夥伴的一段對話來不負責任的收尾。我們當時在路上聊到回國後要怎麼分享這段旅程?我們相視而笑說:「好像只能來走走看才知道了。」
小結
想法在回國後還是有一些反轉,但就留待下篇待續。邊寫這篇的同時,我一邊翻著那段時間的日記,抽幾個印象比較深刻的:
-
前面提到的美國阿姨跟我分享了她手上「all is well」的刺青,那是她父親生前最常跟她說的一句話。在那段腳底刺痛一跛跛的旅途裡,我一直默唸這句話。本想說可能再也遇不到她了,沒想到在後面一個中繼的咖啡廳又再相遇,我高興地分享她這句話帶給我的力量,她也很開心能幫上忙,又再一起走了一段後分道揚鑣。
-
在庇護所遇到一位德國媽媽,她跟我分享了她打手球的女兒的比賽影片。她說她小孩出生前就想來走這條朝聖之路了,好不容易女兒上大學了,他可以有自己的時間實現這個未竟的夢。雖這麼說,我看她路途上仍心繫她在德國的女兒,好像從未離開。
-
腳痛的時候有遇到一群荷蘭大叔,大叔們拿我打趣說朝聖之路就是要全程徒步時,讓我一度焦慮。但事實上後來在 Santiago de Compostela 再度碰面時,也是開心不已的一起歡呼。我看他們大概完全不記得當時的玩笑,想來放在心上的自己也是滿好笑的。
除此之外像為了練習即興的陌生人挑戰、一路上的文化差異跟青旅/庇護所生活、走路的痛苦等等,現實是有這些小小的故事串連而成,但回想壓縮了實例,就像 jiang 在 《#4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工具》 一文中所描述的:
如果老雷利用外部工具来分析,基于理性的思考,痛苦可能大于愉快的体验,所以不应该进行第二次徒步,但人类的记忆出错了,痛苦被淡化,旅途中闪光的部分被强调,就在这样的错误中,我们得以拥有许多意外收获。
本文感謝翰元與雅瑄閱讀初稿與建議。也感謝大家的閱讀 🙏 如果文章中對於朝聖之路、Gap 時光,有任何好奇的地方,歡迎都可以留言、信件告訴我。
參考資料
- 《Walking: One Step at a Time》
- 《Marcher la vie : Un art tranquille du bonheur》
- 《跑者如何以身練心》
- 《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 An Inquiry into Values》
- 《The Old Ways: A Journey On 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