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怎麼演變為興趣
20 min read
無論是從他人的描述或從自己的行為習慣中得知,我自述是一個好奇的人,但不是所有好奇都讓我感到開心,生命中的好奇充斥著不同形式。
有一些是我認為我會好奇、也確實好奇了一下,但實際探索完卻興致缺缺,形成焦慮。例如,明明 AI 日新月異,也想知道 AI 最新的趨勢,但追了幾天 AI 進展,就慢慢地落下。
有一些是我確實好奇,也好奇並探索了一段時間,但卻沒有發展成一種具有觀點的結果,最終落成空虛。例如,出國玩到處走馬看花,什麼都很新奇記錄個不停,但卻不知道自己在乎什麼。
有一些好奇能帶給我最大滿足,在接觸時充滿驚奇,隨著探索能融入經驗與觀點,再進一步發展出更多好奇與探索欲望。例如,近期有主題性的寫作企劃、深入瞭解一個產品或人機互動專案。
在好奇的多樣性中,讓我很好奇,好奇是什麼?我很確定最後一種好奇帶給我最大的滿足,那最後一種好奇是什麼?如何形成最後一種好奇?我可以怎麼樣擁有更多這樣的機會?
所以我想探索好奇是什麼、並試試看應該怎麼發展我喜歡的好奇。
好奇的起點:驚訝
小時候,到了陌生國度什麼都不瞭解的情況下,看什麼都很新奇,卻無法在任何一個地方停留,時常是匆匆路過。但前陣子獨旅,發現可能是有基礎人文的理解,或本身的生命經驗累積。比起過去,有更多瞬間會駐足觀察旅行中的景觀、或更積極地想拿出手機搜尋。
我感覺到自己能更纖細地捕捉到旅行中點點滴滴的驚訝,並從中延伸出我的好奇。
這種感受可能如英國作家 Virginia Woolf 所說,像 釣魚線連結著想法輕輕浮動的感受。也像一位獨立研究者 Andy Matuschak 在他每日寫作的直播中 所描述的,在每日閱讀中,從字裡行間感受到某段論述,與自己信念之間的衝突張力。或像一本我很喜歡的漫畫 《地。關於地球的運動》 中的角色,在聽到一段陳述突然皺起眉頭,感到一頓「?」,想要回首瞭解更多的衝動。
無論何種形式的經驗,於我,好奇並不是一開始就像這些作品一樣明顯。而是像過去小時候的旅行經驗,大多數時候回過神來可能已經看完很多東西,也沒有太多深入的契機。
但這樣的感受是必要的嗎?在一本從發展心理學角度討論好奇心的專書 《The Hungry Mind》 中提到,這非常短暫感受(大多是驚訝),是我們延續更長時間好奇並探索的起點。
根據書中提到的早期的嬰兒行為研究,在嬰兒 2 個月大之前,會投入在瞭解環境中哪些是熟悉的事物,並對其投入更多的注意力。隨著年齡見長,嬰兒會慢慢的轉而投入更多注意力在陌生、新奇的事物。
可以說,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驚訝對好奇是必要的,而且還需要時間建立對事物的期待,才能產生與期待不符的地方,進而產生出驚訝。由此,才開始我們的好奇之旅。
驚訝中延展開來的好奇
細思生活中的驚訝其實不勝枚舉,例如,「AI 現在可以產生吉卜力風格的特定照片了!」「某某公眾人物居然做出這種事?」這些小小的火花,都可以是好奇閃爍的光點。但通常我不只是想要一時之間的情緒而已,我期待的是好奇之後的探索,帶有一些觀察、理解與互動,甚至逐步成為一種長期興趣,並融入生命經驗的過程。
這個過程,無論是想要知道巷口八卦、瞭解一個專有名詞、找出歷史真相、辨識遠方一個看不清楚的小點等等。自古至今,好奇心大多數時候被視作想要獲取一段資訊 X 的欲望。抽象而言,都是以想要得到特定資訊點的方式來解釋好奇心。
在 《Curious Minds: The Power of Connection》 一書中提到一個新的哲學觀點:過去以得到資訊點的哲學理解來理解好奇心是不夠的,這不足以解釋現代我們對知識網路的理解。作者認為:應該將好奇心視為關聯的動力、而因好奇產生的探索則是連結的實踐。
例如,以前在美術館看到了一幅古典繪畫,我會解釋為,因為想要知道一幅畫後的畫家故事,所以聽了一段畫作介紹。從關聯的角度則是,因為想要建立這幅畫與畫家之間的關係,所以去瞭解畫家的故事。
看似換句話說的解釋,但連結的觀點讓好奇不再只是收集資訊,而是將事物關聯或讓關聯浮現的衝動,好奇是透過關係而滿足的。如同知名藝評家 John Burger 在 《Ways of Seeing》 中所述:「注視是一種選擇行為。 這個行為將我們看到的事物帶到我們可及之處雖然不必是伸手可及之處。接觸某樣事物就是與它產生關係。我們注視的從來不只是事物本身;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而關聯的觀點,讓我們更能看出好奇的動力風格,Curious Minds: The Power of Connection 中提出了三種風格分類:
-
有像多管閒事的人一樣大範圍鋪展開來,沒有明確方向的知識網路。例如,巴菲特自述自己是什麼都讀,從企業年報、10-K 報表、10-Q 報表、傳記、歷史書,每天還要讀五份報紙。在飛機上,會閱讀椅背後的安全指南。
-
有像獵人一樣有明顯聚合方向的知識網路。例如,費曼提到他自己對科學是一面倒的喜歡,他大多數時光都是迴避著人文學科,將自己的才智全部投入在科學之中。
-
更有像舞者一樣,一團團分團並以少量連結起來跳躍的知識網路。例如,賈伯斯跳躍於人文藝術與科技領域,並藉由靈感將兩者結合出開創性的科技產品。
雖然為了方便理解,對於不同風格各舉一個例子,但好奇風格並不是各別發生在個別人身上,有可能是發生在不同面向或不同生命階段。
至此我想呼應文首最一開始的問題:「我所期待的好奇是什麼?」在人生不同階段,專注於一段段獵人的好奇,最終形成舞者一樣的跳躍,閒暇之餘又能保有多管閒事的開放。
當好奇透過探索發展
在三種好奇風格中,以我的生命階段,我最希望深入瞭解的是獵人的好奇怎麼發展而成?我喜歡它的結構跟實用性,且有別於其他好奇,這是最難重現的。
如果希望重現獵人的好奇,我能不能從好奇的心理發展中,找到可以借鑑的類似階段來培育呢?為此需要先瞭解,好奇與滿足好奇的探索策略是怎麼在人類發展中發生的。
-
在孩童時期,先是透過純粹五感,被動地滿足我們的好奇心,看著床上旋轉的玩具、聽著家人述說仍無法理解的言語,熟悉周遭的一切。
-
接著開始有意識地透過互動觀察事物的反應,來進一步的探索事物的潛在運作原理,而不僅僅是五感感知到的,像是推動一個球,發現他會滾向遠方。
-
再接著,孩童會瞭解到好奇並無法透過一己之力滿足,人會在一邊互動的同時,邀請其他成年人一起共同互動或觀察對方的反應,藉此來瞭解對某件事的態度或更多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
最終,孩童將獲得滿足好奇最強大的力量 - 語言。得以透過詢問以及再更未來甚至閱讀的方式,瞭解無法透過實體接觸,也許是更遙遠、更未知的事物運作原理。
至此,好奇無所不在,孩童透過探索試圖瞭解人的意圖與心理狀態,物質與自然原理跟生物生理狀態怎麼運作,好奇因為探索而綿延不絕,但探索卻不是毫無代價。探索是一段歷程,本質是面對未知。無論多受新奇事物吸引,同時也會被未知的恐懼平衡。而有多恐懼未知:除了對經驗開放程度的特質,也與心底的安全堡壘息息相關。
在 Ainsworth 的研究中,最能反應依附的並不是分離後的表現,而是重聚後,孩童能多快重新燃起回去探索的興趣,並維持一樣探索的力度。安全依附的孩子能在母親離開後回來不久,迅速回復對周遭環境的好奇並重新探索的行為。
這令我想到,當自己成年後的安全堡壘不再是父母親,於我,更多是一個安穩的身心、經濟與人際基礎,當這三者不穩定時,反而對於探索活動反而沒有太多動力,更想要留在舒適圈中。
長時間的探索帶來興趣
如果說安全堡壘的不穩定會減少好奇,那什麼要素會增加我們對特定主題長期的好奇呢?
延續前段幼童的發展心理研究,隨著年齡漸長,會發現孩童比起全新事物,開始會重新探索先前感興趣過的物品,從中發現更多幽微且精細的驚喜,隨著探索的投入越多與特定領域的連結越深,由此發展出更長遠的探索。
這種長期能自我延續的好奇,便是獵人好奇的起源,或在不同文獻中,有時會稱之為「興趣」。而興趣更容易發生在我們對事物有所關懷、或事物具備故事性以及同儕互動之中。
關懷
只有在能夠加以證實理論時,所做的觀察,才是有效的;而且,能夠觀察和經歷的事物是無限多的,假如只是開始記載事實,卻沒有明確目的,那麼記錄就毫無價值。
— 《How We Think》 John Dewey
從驚訝開始,對一個事物投入時間去熟悉會大幅的影響我們的好奇發展。我們無法對沒有投入時間或有真實問題的事物有更細緻的好奇。例如,前陣子 推友分享的 30 things I’ve learned about AI 提到了 AI 趨勢中有非常多資訊,但重點是組合出你關心的面向去好奇。
而這是否會變成一種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就好比我好奇 AI 原理但一開始對 AI 不熟,那就好奇不了 AI?可以將想要瞭解的事物與已經熟悉的事物結合,打造出培養新興趣的環境。像為了追星而學習新的語言並進一步深入語言背後的文化;為了改善創作而學習 AI 怎麼用並慢慢生入到模型原理。
簡言之,關懷需要時間,跳過第一步而想著最後一步去好奇,反而無法發展興趣。
故事性
能發展成興趣的好奇也與事物本身是否具備某種未知、陌生的故事性有關,例如,故事中懸疑情節。我們總是可以在各種 IP 宇宙中看到大批愛好者,他們投入大量時間考究、創作,是獵人好奇的典範。
乍聽之下好像只有真正的「故事」才能創造相同的效果,但即便像科學看似沒有故事,其實也有著「讓我們試看看,如果 xxx 會發生什麼事?」的懸疑敘事結構。
我們可以借鑑故事的特質,更常在事物中詢問自己一樣的問題,也有助於發展出新的興趣。
同儕
除了內在環境,在外部,在青少年的好奇研究中也發現,同儕的互動性也會促成興趣的發展。
好奇心在同儕間發展的方式並不是以傳染的方式,像與大量高好奇的人相處。而是藉由社交互動 - 彼此提問、鼓勵測試的環境中,可以更有效的養成長時間的興趣。簡言之,高好奇的人不一定會鼓勵你的好奇行為,要尋找的是能鼓勵你探索行為的同儕環境。
這讓我想到出社會後參加過的諸多讀書會,對我來說,能持續的讀書會並不是要所有人都有相同興趣或充沛好奇心,而是無論誰從事什麼樣的探索,都會有所關心與鼓勵的環境。
小結
在好奇這個主題上,從最初回顧了好奇從驚訝開始、透過探索延伸最終發展成興趣的歷程:
過程中,發現好奇奠基於對事物的熟悉而產生驚訝,並在開始好奇與探索中,因為安全而能持續發展並形成對事物的連結。最終在其中一種連結風格 - 獵人的好奇裡基於關懷、故事性與同儕的環境,形成長期興趣。
而我也發現最好能發展好奇的是,接受「好奇需要足夠的時間」這一事實。包含有耐心接受尚不熟悉中的模糊、接受需要更多的時間去自由探索,借用 《The Hungry Mind》 中的一句話:
Embrace ambiguity, avoid chaos.
本文感謝 Parker, 翰元 與 雅瑄 閱讀初稿與建議。也感謝大家的閱讀 🙏 如果文章中有任何需要修訂或喜歡的地方,歡迎都可以留言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