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丁龐克劇團:小丑工作坊基礎心得
13 min read
前一段日子分享了即興基礎心得,在即興體驗到了截然不同的自己,也看見了很多魔法的發生。當時除了勇氣即興的即興外,推友同時也分享了另一個沙丁龐克劇團的小丑工作坊,與即興當初在我心中的空白程度差不多,我也從沒看過小丑表演。在實際上課之前最近一次看過的小丑,是影集 Modern Family 中 Cam 的另一個身分 Fizbo,而更多時候的印象是 DC 瘋瘋顛顛、又瘋又憐的 Joker(說來慚愧但我沒有看過這部電影)。
不過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後,對於即興已經留下快樂的印象,於是這次沒有太多緊張,欣然接受一樣的未知,參與了這次工作坊。
小丑工作坊入門簡介
上完工作坊後,時至今日我還是很難一言以蔽之什麼是小丑表演。可能表演看得太少使我詞窮,但匱乏如我理解小丑是一種風格,一看就會知道,但似乎沒有絕對的形式。有在馬戲團雜劇表現的、有單人獨角的、也有像是現代劇一樣的。曾經以為紅鼻子是一定要有的裝扮,但事實上也有小丑表演不帶紅鼻子的。
課程總共三天全天,分週進行,每天會有許多小活動,活動涉及開發肢體表現、感受、或實際以小丑形式進微表演。但無論什麼活動,有別於之前上的即興,小丑需要潛得更深去捕捉自身感受。例如,我們會各自在教室裡遊蕩,你可以從事三種行為:重複別人的動作、觀望或自己開始一個動作,同時另一組人會在空間裡觀賞。在從事這些行為的時候,要敏銳的察覺到自己在當下的感受、台下觀眾的反應並延展情緒並表達出來。
不得不說,這又是另一種非常難。當然表演一定很難,但這次難的是「我感受不到」。相比於上一次即興課程,是燒腦的、稍縱即逝的認知遊戲,我一時間反應不出來或放不下對自己腦中點子浮沫的批判,但不會什麼都沒有。而小丑就是燒心的、稍縱即逝的心靈遊戲,這次我要挑戰的是一片空白。
小丑是最貼近演員的存在
小丑表演是從無開始的,奠基在觀眾反應上,應著觀眾接續即興表演。可如果是「無」要怎麼開始?像是永動機一般,從情緒開始,情緒是表演的起點,現在生氣嗎?快樂嗎?懊惱嗎?還是五味雜陳?每天情緒流轉之間,種種感受轉瞬及逝,很多時候在生活中一次嘆氣、皺眉甚至搔癢似的煩躁更多都還未發覺,情緒就消散在時間之中。但小丑捕捉到了,並表現出來。
這個起點需要真實,你無法「演它」,你只能「演」它,但逐步演繹同時,又不讓它成真,成為寫實,小丑需要輕盈才能帶來歡笑。
除了情緒,還可以從自身的原生特質開始,有一個練習是我們要走到觀眾面前,僅僅是與台下所有觀眾進行眼神交流。短短 3 分鐘的時間,沒有語言、沒有特別的動作,就是走上台看。當時很幸運在沒有任何預期下第一個參與這個練習:
上台前我稍微放鬆了我的感官,進到讓感受進入身體的模式,接著走到台前,看了一下全景,從左到右。我開始一個個人進行眼神交流,很快的我發現每個人的眼神交流模式不太一樣,有些人回應的很快、有些人我判斷不出來。
判斷不出來的類型,接著測試一些動作,可能是點頭、微笑,再沒有反應的人我會看得更久,搭配更大的動作。
看完一輪後,印象還有一些人的反應我不太確定,我做了一個更大的動作,啊,有效了。覺得差不多了,就下台了。
這是當時短短 3 分鐘的日記,一個沒有特定主題、要求的場合,我最自然的反應就是如此。老師與觀眾在這之後接著詢問我有什麼感受,我興致勃勃地說了觀察到的一些模式。接著輪到觀眾回饋看到的細節,大家提到了我有明確感興趣跟觀察的對象、離開前很像是大功告成的模樣,老師問我:
你平常就很喜歡研究嗎?
: 咦,算是嗎?我很喜歡把事情系統化。
那這就是你的特質了。
: 這不會太正經不適合小丑嗎?
如果很執著的想要把事情弄清楚,也可以是一種荒謬。
我愣住了,還在咀嚼間,隨著後續自己當觀眾,在這個最小的表演中,每個人的特質都顯而易見,同樣是看,有些人的看連結很深,有些人則不太敢看,有些人的看很睥睨,有些人的看充滿悲泯。
好可惜我永遠看不到自己的看,真想親眼看一次。在中場休息時,我消化了一下差異,問了跟我一起上課的室友 E:
欸,我讓人感覺很不關心人嗎?
: 與其說不關心人,不如說你是關心,但關心的是人身上所夾帶的資訊跟規則吧?
也許只是短短三分鐘,但在這個最小的表演裡,既不是工作、也不是親密關係,我窺見了自己的一部分真實,不過想到這裡也不禁擔心起來:
…… 那這樣是個很糟糕的人嗎?
:光是會在這裡糾結,就不是了啦,因為真是如此的人,根本不會覺得這是一個要顧慮的事情。
現在想想,弄清楚這件事本身也滿荒謬的,感謝室友 E 的情緒支持。
小丑沒有中間值
將情緒提煉出來後,去玩耍與轉化,是小丑表演的關鍵。小丑總是拉到最滿,因為在極限裡情緒、真實會湧現,觀眾才能共感與你同在。所以「小丑永遠在繞遠路,因為觀眾不是想看你怎麼解決問題,而是因為問題所遭遇的一切。」這句話貫穿在三天的工作坊中。
有一個練習是一人要扮演高位階、另一人則是低位階小丑。而低位階小丑要用盡全力的達成另一位所提出的目標。這指的並非解決問題的能力,重點是全力。例如:如果今天高階小丑要你拿張椅子來,你就想拿到空間裡所有你看得到的椅子。
雖然眾多熱血勵志的漫畫會說「想得分是沒有捷徑」,可在講究效率的現代社會繞遠路裡顯得豪無意義,如果有不謀而合之時,有一說是投入在每一個當下時的飽滿,另一說是回首時點連成線的收穫。雖然上述解釋我也喜歡,可不能繞遠路這件事本身就很值得嗎?
小丑的存在便是如此,因為實際作為觀眾看著這一切發生時,這些遠路是這麼地好看。他必須以遠路存在才行,就算人們嘲笑這一切,那嘲笑的也是小丑而非演員本身,演員在紅鼻子後面被最小的面具保護著。
這一段小丑定位是我上完工作坊後最大的禮物,因為生命裡真的有許多像小丑一樣的事,但過去掙扎在情理的兩難間,難以自恰。好比寫作這件事,寫得好不好看我不知道,但他必須非常認真、真實、必須繞遠路,過去我不知道怎麼解釋,如今我會說寫作就是我的小丑。
小結
最終,回歸到最一開始提到的,小丑真的好難,很多感受並非「仔細想想,原來如此」就好比上述的自恰,一開始聽到時,想破了頭也沒想出個所以然,直到我體會在繞遠路的過程,觀眾的反應、自身的情緒張力才恍然大悟。
尤其從小丑工作坊後,我著迷於捕捉生活中的小小情緒,同時又不讓他們影響著我。
最近發現最有趣的是「嘔感」,聽起來不是很正向的描述,但卻是如茶梗立起般的好兆頭。如果今天在學習新領域時,某一天發生作嘔感的時候,再多撐個幾個月,往往都可以獲益良多。但如果一直沒有產生出這種情緒,或產生難受但不是嘔感是其他尚未察覺到的種種。那可能現在的學習已經開始原地踏步或超出我能力範圍太多,再過幾個月都不會有明顯的進步。
想到前幾天去看電影《百米》裡的一句話:
恐懼並非令人不快,安全並非令人愉悅,焦慮是你自己在測試自己時會出現的感情,在面對榮耀必須付出代價。
本文感謝 翰元 與 雅瑄 閱讀初稿與建議。也感謝大家的閱讀 🙏 如果文章中有對小丑好奇或喜歡的地方,歡迎都可以留言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