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1 17:30

過去我以為是先揉合複數觀點,再進行篩選傳達;實際上思考傳達,就是融入觀點的過程。

2024-10-22 16:48

想像自己沒有雙手一樣射箭前 1 ,先想像自己只有左手射箭,而非想像沒有右手射箭。

Footnotes

  1. 原話來自於浪人劍客中,宮本武藏提到:「請隨意揮劍吧,請想像成自己沒有手臂般揮劍。」

2024-10-21 13:39

別人的誤會可以鼓勵解開,避免無意識的標籤強化矛盾,常見於:為了想做個好人 1 ,而成為一種壞人。

Footnotes

  1. 理解對方的觀點,並不需要認同或改變自己的觀點。

2024-10-20 16:32

以生涯財務層級來看:如何「透過 ETF 減少證券選擇問題,資產配置減少時機進出選擇問題。」 1 是戰略;增加每次投入是戰術 2

Footnotes

  1. 引用的原話來自綠角 - ETF 關鍵報告課程

  2. 在思考戰略與戰術時原先覺得是範疇不同,但看到 羅輯思維 有不一樣的視角:戰略追求的是均衡到一下一個均衡,戰術追求的是當次的勝利。概念類似於 無限遊戲與有限遊戲

2024-10-20 15:45

更精確的說 1 :戰略上需要紀律地勤奮 2 ,戰術上需要敏捷地勤奮。

Footnotes

  1. 原話來自小米雷軍所說:「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2. 如果只是戰略上勤奮,那可能會變成眼高手低。

Linked by →
2024-10-12 19:59

手寫是建立感受最直接的方式,小至每天的 todo 1 、大至營收 2

Footnotes

  1. 要說不手寫的案例也多,但我很膚淺,看到 [Lenny](Part 2: Time management techniques that actually work]( https://www.lennysnewsletter.com/p/part-2-time-management-techniques ) , James Scholz 都是這樣做的就覺得特別帥氣。

  2. 師父 這本書裡甚至強調了千萬不要一開始就自動化。

2024-10-12 19:43

tags Memos 中是透過 API 先篩選,如果目前資料源是靜態生成階段拉取,可能頁面數會跟著 tag 數量增長,且會要將其他篩選邏輯一併在生成階段處理完畢。以現在資料量少的狀況來說應該還不需要,就先在前端上實做篩選了。

想起以前在 blog 上也有做過類似的嘗試(畸零地),但多了 Memos 的介面,讓發短文不用開一個個 .md 檔案容易許多,另外也新增了 remark plugin 支援更多種 Makrdown 樣式。目前使用幾天下來還滿喜歡現在的產出形式:易用、不會因為社群緊張也能更專注在想法,想分享的也可以再轉貼。

下一步會著重在 Manny Li 在 2023 年回顧 提到共鳴深度這件事,深有所感這可能是「自己願意一看再看的作品」的特徵之一,希望可以先從固定寫作開始,慢慢覺察到自己的共鳴點。

2024-10-12 19:43

原先是想透過 Flomo 來實做,以前使用過一小段時間,以擷取想法來說輸入流暢、支援不同平台介面、也能很容易連結到其他想法。

但發佈想法的頻率比較低,為此新增訂閱覺得不太划算,於是找了替代的 開源服務 Memos 來作為輸入介面,同樣支援 Comment, Reference 等連結關係,並部屬在自己的 local 上,透過 ngrok 釋出。

Memos 有開放 API,可以在網站部屬時取得資料,並靜態生成此頁面,也有支援 Webhooks,當在 local 端發佈更新時就可以 trigger Vercel 進行部屬同時更新至最新資料。

目前先實做完雙向連結與 webhook 的串接,另外 Memos 也有支援 tags,之後再來研究怎麼實做 tags 功能在此頁面上。

2024-10-12 19:42

Hi !

你現在看到的區塊是在實驗中的寫作方式,參考自 Pin 起來!部落格提到的一位創作者 Linus Lee 所創造的 Stream 頁面 ,並試圖減少自己在寫作以下阻力:

  • 避開公眾討論空間,能更專注在創作,不會有社群壓力。
  • 有類似社群媒體的發文介面,降低內容長度跟內容發佈的門檻。
  • 有短文互相引用來延續原本的想法,促進自我對話。

內容可能隨時會有修改、移除,直到嘗試出比較適合創作的方式。

Linked by →